11月11日至12日,第五屆中德青少年文化教育研討會以視頻方式舉辦。研討會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和德國墨卡托基金會共同主辦,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和德國對外關系研究所承辦。中德兩國的專家學者、青少年教育機構代表及教師等70余人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交流和研討。
本屆研討會的主題是“文化教育與人類的韌性”,參會的中德專家圍繞不同維度的具體議題展開討論,加深了雙方對青少年文化教育相關問題的理解,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
研討會上,圍繞“人類發展危機中的韌性”,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陸士楨教授和德國紐倫堡大學約里森教授分別以《人類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韌性及其教育》和《文化韌性和審美韌性與文化教育的目的》為題,分別作主旨發言,闡述中德兩國文化“韌性”的概念、認知、教育及其對人類發展的作用,增進雙方關于韌性的理解。
圍繞“個體的心理韌性”,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和德國波鴻魯爾大學萊恩德克教授分別以《中國家庭文化對心理韌性的影響》和《韌性研究與積極心理學的啟示》為題,從心理學角度探討韌性的表現及意義。
圍繞“文化教育與韌性培育”,華東理工大學徐選國副教授和德國柏林社會研究科學中心施羅德博士分別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社區韌性”的生產與“韌性社區”的建構》和《組織與韌性》為題,從社會學、人類學和文化學等角度,多視角討論韌性的社會含義。
圍繞“文化教育與韌性培育”,首都師范大學田國秀教授和齊魯師范學院李爽副教授分別以《力量與信任:抗逆力運作的兩個支點》和《儒家智慧對中國青少年韌性教育的啟示》為題,從教育學、心理學角度探討文化教育中的韌性培育,分享各自經驗,探索文化教育的優勢。
圍繞“韌性培育中的特殊青少年兒童群體和特別途徑”,首都師范大學康麗穎教授、中國兒童中心叢中笑教授以及德國圖賓根大學特雷普托夫教授分別以《家庭生活中兒童韌性品質的培養》、《藝術教育潤養兒童心理韌性》和《文化教育對判斷力的助力作用》為題,從藝術和文化教育、家庭建設等多個視角探討韌性教育的途徑,探索針對困境兒童、違法犯罪青少年等特殊群體進行韌性教育的功能和方法。
在總結研討環節,中德兩國專家積極評價研討會兩天來的交流成果,一致認為本屆研討會緊扣現實主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效果超出預期,不僅是專業的學術研討,也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中德兩國青少年教育面臨許多共同挑戰,希望主辦單位繼續為中德人文交流提供更好的渠道和平臺,深入探討通過文化教育助力兩國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供稿 國際合作交流部)
機構動態 | 更多>> |